螳螂的特征和生活习性
昆虫记中螳螂的特点和生活习性
# 特点
1. 外观 :
螳螂身体流线型,以绿色和褐色为主。
头部扇形,复眼大而透亮,以黄色和绿色为主。
前足锋利发达,可折叠,上面有一排坚硬的锯齿,尾端有攀爬的吸盘。
翅膀为覆翅,后翅为膜质,臀域发达。
腹部肥大,复眼突出,单眼通常有3个。
触角细长,由多个节构成。
2. 生活习性 :
食性 :
螳螂是陆栖捕食昆虫,肉食性,只捕食活的猎物。
适宜的猎捕物包括蝇、蚊蝗、蛾蝶类的卵、幼虫、裸露的蛹、成虫,甚至蝉、飞蝗等大型昆虫。
趋光性 :
螳螂具有趋光性,通常热带、亚热带种类较多。
发育阶段 :
经过卵、若虫、成虫三个发育阶段,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。
若虫期脱皮7~11次,经8~12龄后到达成虫期。
捕食方式 :
行动较为缓慢,但具有保护色和出色的拟物形态,能模仿叶子晃动的姿态前进。
捕食时以伏击方式捕捉猎物。
繁殖 :
卵鞘附着于树枝、竹枝、草茎、石块等物体上。
雌螳螂有强烈的保护蛋的性,把卵挂在细长的植物枝条上。
巢穴 :
螳螂能建造精美的巢穴,巢穴由泡沫状物质做成,慢慢变硬。
巢穴分为三个部分,有门路留给小螳螂孵化时跑出来。
# 生活环境
螳螂喜欢生活在气温高、阳光充足的地方,如热带地区。
栖息于草丛、乔、灌木上,以及杂草丛中。
# 行为习性
成虫羽化期,雄虫先羽化,雌虫羽化较晚。
初孵若虫成群悬挂在卵鞘上,然后分散活动。
幼龄若虫行动敏捷,老龄若虫行动迟缓。
螳螂幼龄期死亡率很高,自相残杀现象随着虫龄增大而严重。
# 生态作用
螳螂是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,可捕食40余种害虫。
以上信息综合了多个来源,以提供关于螳螂的详细特点和生活习性